| 首页 | 高清电影 | 最新公告 | 高清播放机 | 代拷硬盘 | 会员专区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查看影片 303-046-为琴而生的杜普蕾巴比罗里伦敦交响埃尔加戴留斯大提琴协奏曲等 SACD iso(4.47GB)() 详细信息介绍
影片类型
音乐
影片属性
SACD
影片编号
303-046
IMDB评分
0
首映日期
影片片源
文件格式
SACD
分辨率
视频编码
音频编码
容量大小
4.47GB
出品年代
字幕
-
支持PS3
不支持PS3
碟数
2碟
更新日期
2021-10-25
人气
0
影片画质
对白语言
影片评分
备注信息
影片预览
影片简介

为琴而生的杜普蕾巴比罗里伦敦交响埃尔加戴留斯大提琴协奏曲等

 

专辑名称: Jacqueline du Pré + LSO /ELGAR & DELIUS : Cello Concertos
音乐类型: Classical
发行地: England
首次录制: Recorded 1965 Abbey
厂牌: EMI Signature SACD
标签: 9559052 (April 2012)
格式: 2SACD(ISO)
        DSD64
        1/2.8224 MHz
时长: 53:54 + 50:25
专辑简介:
The Signature Collection is a brand new series from EMI Classics featuring the finest catalog recordings released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in high resolution format. The expert engineers at Abbey Road Studios who remastered the original EMI recordings for Hybrid Super Audio CD series have breathed new life into these iconic catalog recordings. Each title in the Signature Collection is beautifully presented in a full-color illustrated hardback book. The liner notes explore mot only the rich music but also the story behind original LP covers. Also included are never before seen photographs of the original master tapes.

Jacqueline du Pre’s recording of Elgar’s Cello Concerto with Sir John Barbirolli conducting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definitive recording of the Elgar, the one against which all others are measured. Du Pre’s career was cut tragically short by Multiple Sclerosis, forcing her to quit performing in 1973. She died in 1987 at age 42. She was married to the famous conductor/pianist Daniel Barenboim. Du Pre was known for her aggressive playing style and flawless technique. Thanks in large measure to EMI, there are a goodly number of du Pre recordings still in circulation, some of which feature both du Pre and Barenboim. The EMI Signature Series CD being reviewed here lives up to Du Pre’s advance billing as one of the most stunningly gifted musical artists of our time, and it showcases the Elgar, as, indeed it should. There is a reason this performance is famous. Du Pre’s Elgar is one of those rare performance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a thousand times and never tire of it, a truly wonderful listening experience. Not adding this CD to your library would be a major omission. — customer’s review at amazon.com

      杰奎琳·杜普蕾是一位天才横溢、具有独特气质的大提琴家,她的恩师罗斯特洛波维奇曾说:“杜普蕾是下一代唯一可以承接、甚至超越我的大提琴家”。她的演奏全身心地投入,洋溢着自然的情感、饱满的激情、充沛的活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她的琴声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无法不伫足倾听,将我们带入另一个精神世界,感受至纯的美丽与悲愁。正因为如此,在她过世了20多年后,依然为世人聆听和怀念。

  她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至今无人超越。埃尔加这部蕴含悲观色彩的挽歌作品,经杜普蕾的演绎,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具有恢阔的胸襟与气度,凝聚着高贵的悲壮,“实现了一种连作曲者本身也会赞赏的理想” 。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19年,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

  戴留斯的大提琴协奏曲也很让人迷醉。因为这是个单乐章的作品,它就更像一首音诗,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协奏曲。它融聚了作曲家的所有气质,细腻、怅婉、迷离而亲切,在追风逐云的浪漫中流露出对旧日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英国管的幽寂鸣奏为乐曲笼上了凄黯之意,大提琴更带着萧瑟悲情沉吟而来,真有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之慨。音乐在抚今追昔中交织着失落、遥望、依恋与温情,似梦迷离、柔肠百转;漫漫情愁飞拂流幻,萦萦波心碎缕绵飘。软风牵惹了微醺醉意,树影轻唤着连绵春思。远山空寂,却在疏寥间显现出天宇之旷阔;大地苍茫,却于宽广中散发出质朴的气息。滟滟凌波忽而荡起激越心潮,依依斜阳却又投下迷情别绪;更有一缕金色尘埃带着莫名的牵挂静静飘落于沉默的心间,流露一涓温情,悄然抚慰了幽冷的孤寂。

  这首协奏曲完成于1921年,从创作历程上看,它已经是戴留斯的后期之作,这一年他59岁。虽然还未走到人生的尽头(72岁卒),他却遭逢了许多心灵上的打击。一战的降临搅扰了他的宁静生活,战争的恐怖亦给这位内向孤僻艺术家的心里投下了阴霾暗影。他在这期间写下了一部安魂曲,以寄托内心复杂苦闷的情怀。从1916年起,他的身体渐渐麻木瘫痪,双眼也渐渐失明;谱写这首协奏曲时,他的健康状况大致上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在音乐的一开篇就能触及作曲家哀叹迟暮的感怆之情。其后的大段旋律都在伤怀与追忆间交迭辗转,音乐如同幻梦中的一缕微明,漂游萦绕、络绎不绝,将无尽情愫融入缠绵的怅叹中。但善感的作曲家始终怀着一份淡泊心性,纡徐百转之后,乐曲并未在怨艾绝望里终结,而是归于平和宁静。这自然清美的转合,遂令全曲回味醇长。

  此外,这张专辑还收录了戴流斯的离别之歌。
  这些经典专辑是第一次被新制作为高音质规格的产品,提供欣赏者更清晰与细节的聆赏经验
  原始录音年份:1965/1964年

     这是EMI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的录音。12个月后,这张唱片成为音乐评论家的年度首选。21年过去,当它被转制成CD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热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杜普蕾的唱片录音不多,每张都是乐迷的宠儿。

  杜普蕾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成名的大提琴家,当世人惊叹于她的成就时,却患上罕见的疾病——纤维硬化症;疾病中断了她的演奏生涯,也切断了她短暂的一生,艾尔加的这部大协也成了演奏者不幸的写照。她深入探索乐曲的内在世界、巨细无遗地呈现每个乐句与细节的演出,为此曲的经典之作——充分表达出痛苦与温柔。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巴比罗利爵士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热情有力,对乐曲之领悟力极高。由于年代关系,该版录音虽然不够细腻,但临场感极佳,音场的平衡感也恰到好处。

      很少有协奏曲会像埃尔加(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这样,以悲愤的情绪开始。当独奏家的琴弓咬住琴弦,演奏出那些赤裸裸的E小调和弦的时候,音乐就像一声呐喊,而不是鸡尾酒加闲谈。

      因为知道这部作品的起源,我们更会感到这种沉重的压抑。埃尔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创作这部作品的。在那个时候,英国的爱德华时代,也就是埃尔加自己的世界已经分崩离析,他的许多朋友已不在人世。他自己年已60岁,刚刚经历了一次咽喉手术,他挚爱的妻子爱莉斯当时也在病中。

      这种痛苦加痛苦的累计,使埃尔加确切地感受到了处处受阻的滋味,当1919年11月,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因为排练不够而首演失败的时候,埃尔加更加感到苦闷。他此后再也没有创作大型作品,尽管他又生活了15年之久。
    
      所有这些都说明,当时作曲家的情绪极度低落,在协奏曲的最后一页,他甚至写上了“RIP”,意思是:“愿灵安眠”(rest in peace)。无怪乎一些大提琴演奏家们像演奏安魂曲一样来演奏这部作品。既然如此的不正常,那么这部作品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其实,作品中的大部分音乐本身还是富有生命力的,埃尔加自己这样描述:“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型作品,很优秀,也充满活力。”

      把协奏曲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任何大提琴演奏家都要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几乎所有的大提琴演奏大师都纷纷录制了这部作品,有的还录制了不只一次。比如说保罗·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就曾在不同的十年间分别录制过三个版本。但就其激情与创新,以及演奏的精致度而言,他后来的录音永远也没有超越他在1953年录制的第一个版本,那是他与马尔科姆·萨金特(Malcolm Sargent)指挥BBC交响乐团的合作,他的演奏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忧伤之中(此唱片为Testament公司制作)。

      挪威大提琴家特鲁尔斯·莫克(Truls Mфrk)在五年前与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指挥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录制的版本(Virgin公司出版)情绪过于阴沉,莫克对作品的演绎就像在敌占区的艰难跋涉,而拉特尔作为一名相当优秀的伴奏者,他的演绎更增添了那种敢于同不公平的命运作斗争的气氛,就像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笔下的某些悲剧性女主角对命运的抗争。拉特尔从埃尔加的管弦乐配器中寻找到了最厚重、最深刻的音响效果。

     我们要问,埃尔加是真的要把这部作品创作成冷酷的悲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种方式就是找出1928年由作曲家亲自指挥,皮特莉斯·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担任大提琴独奏录制的唱片(EMI出版)。聆听这张唱片,你可能会感到惊异,因为埃尔加允许哈里森有些自由的发挥,而他指挥的管弦乐队部分激情饱满,热情奔放。显然,他并没有把这部作品定性为以满载厄运为主要特征。

      比较接近埃尔加严肃风格的诠释当数法国大提琴家安德烈·纳瓦拉(Andre Navarra),他是在1957年录制这首协奏曲的。他的演奏颗粒性很强,音色很有魅力,约翰·巴比罗里(John Barbirolli)指挥哈勒管弦乐团的协奏令这部作品光亮四射。巴比罗里本人是大提琴家,他十几岁时就成为这部协奏曲最初的独奏家之一。假如嗜烟如命的纳瓦拉能够更令人信服地处理好第二乐章中的技术难点,他演奏的这个很有个性的版本就能够成为真正的竞争者(Testament公司出版)。

      另一个留下卓越录音的法国大提琴大师是皮埃尔·富尼耶(Pierre Fournier),他演奏的音乐气质高雅,沁人心脾。他赋予埃尔加协奏曲以多彩的狂想性,他把那大段的华彩乐段演奏得既引人入胜,又颇有点离奇的意味。他1967年录制的版本(GD公司出版)问题出自乐队方面,柏林爱乐乐团在阿尔弗雷德·华伦斯坦(Alfred Wallenstein)的指挥下,演奏得十分冷漠。

      在巴比罗里指挥纳瓦拉录制协奏曲之后的第七年,他又录制了这部作品,这一次的独奏家是英国轰动一时的人物,她就是刚刚20岁的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e Pre)(EMI出版)。杜普蕾勇敢地选择了较慢的演奏速度和大胆的力度变化,她的演奏常常产生出几近低语和哀诉的效果,她那略带老式滑音的独奏旋律得到了极大张扬。巴比罗里一定是第一个发现了杜普蕾演绎的与众不同,事实也正是如此。

      另一位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录制了这部作品的英国大提琴家是史蒂文·伊萨利斯(Steven Isserlis)(Virgin公司出版发行)。他演奏的协奏曲开头非常谦和,几乎要为打破了沉默而道歉。在第一乐章,杜普蕾的演奏就好像是在与命运抗争,而伊萨利斯却表现出一种渴望宁静的追思。
他演奏的第二乐章虚虚实实,大提琴的独奏旋律常常消失在管弦乐的声音里,就像从一个个窗口前掠过的幽灵。而且,音乐的高潮处也是这样处理的。在我看来,伊萨利斯在慢乐章或者是终曲乐章中,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情感力量。
 
      在杜普蕾那极为活跃的浪漫风格和伊萨利斯苦行僧般的简朴之间,还有马友友的演奏(Sony公司出版)。因为有安德烈·普莱文(Andre 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极好的伴奏,马友友用琴音勾画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朦胧、柔美,似科茨沃尔德丘陵般(Cotswoldsy)起伏跌宕。他的音质就像水彩画大师手中精巧的笔触。在艰深的第二乐章中,包括另一位高雅的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威伯(Julian Lloyd Webber)在内的许多大提琴家都对技巧问题相当不自信,但马友友却在坚如磐石般的清晰明快中展示出演奏飞驰的16分音符的高超技艺。

      还有两位各具特色的现代独奏家值得关注,第一位是玛丽亚·克利格尔(Maria Kliegel),与她的演奏相比较,杜普蕾的演绎就似乎是有些轻描淡写了(Naxos出版)。克利格尔简直就像一辆具有超级动力的运动汽车,一会儿咆哮着风驰电掣,一会儿又猛踩刹车。我个人觉得她是有些太狂热了,但她的诠释可能是最接近埃尔加指挥这部作品的现代演绎方式。

      年轻的法国大提琴家阿内·加斯蒂内尔(Anne Gastinel)近期的录音(Na?ve公司出版)相当与众不同。她演绎的协奏曲华丽而冷漠,甚至有些后现代派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法国化的,高雅而别致。我认为她的演绎虽与埃尔加的本意相去甚远,但听来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这部作品完成80多年以来比较清新的诠释之一。

     我真希望我能避免做出最终的选择。因为聆听过富尼耶和托特利埃等大师无比壮美地演绎埃尔加音乐,我当然不想放弃他们的录音唱片,无论他们年老几何。莫克和拉特尔的录音比较暗淡,颇有些马勒式的演绎方式,但很有说服力,也常常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版本。马友友的录音属于超级的纯音乐创作,整洁而内敛。这样的演绎符合一些人的音乐理想,正如T S艾略特(TS Eliot)赋予诗歌的定义,它不是个性的表达,它应该脱离个性。

     埃尔加自己说过,这部协奏曲概括了“人类对生命的态度”。我认为,它赋予了演奏家深刻挖掘他们自己的灵魂的职责。杜普蕾演奏这部作品时,曾不止一次地做到了这一点,她留下了三个现场演出的录音版本,其中一次是电视录像。或许在她后期的录音中,她夸大了精神上的焦虑。比如她在1971年与丹尼尔·巴伦伯伊姆(Daniel Barenboim)合作的录音似乎有些自我的拙劣模仿。但回过头来看她在1965年与睿智、仁慈的巴比罗里的合作,由于巴比罗里的引导,她在头脑与心灵的平衡方面取得了更令人满意的效果。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我并不想每周都听一次,但这是一张我一生都不会放弃的唱片。

专辑曲目:
Dick 1
8:01 1-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 Adagio – Moderato
4:32 2-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I. Lento – Allegro molto
5:13 3-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II. Adagio
12:22 4-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V. Allegro –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5:05 5-Sea Pictures Op. 37: I. Sea Slumber-Song (Roden Noel)
2:06 6-Sea Pictures Op. 37: II. In Haven (Capri) (C. Alice Elgar)
6:20 7-Sea Pictures Op. 37: III. Sabbath Morning at Sea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4:11 8-Sea Pictures Op. 37: IV. Where Corals Lie (Richard Garnett)
6:05 9-Sea Pictures Op. 37: V. The Swimmer (Adam Lindsay Gordon)

Disk 2
3:54 01-Songs of Farewell: No.1: How sweet the silent backward tracings!
4:41 02-Songs of Farewell: No.2: I stand as on some mighty eagle’s beak
4:39 03-Songs of Farewell: No.3: Passage to you!
1:46 04-Songs of Farewell: No.4: Joy, shipmate, joy!
4:30 05-Songs of Farewell: No.5: Now finale to the shore
6:13 06-A Song Before Sunrise
1:02 07-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Lento
6:19 08-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Con moto tranquillo
7:36 09-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Lento
2:00 10-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Con moto tranquillo
7:46 11-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Allegramente